您当前位置: 圣才学习网首页 > 历史类 >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 学习指南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学习指南

◇ 教材介绍

本书上承《世界史•古代史编》,下接《世界史•现代史编》,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的第二部分。本书上承《世界史•古代史编》,下接《世界史•现代史编》,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的第二部分。本书涵盖了从1500年到1900年的世界历史演进、嬗变的整个过程。全书共六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三章,下卷包括后三章。本书可供普通高等院校师生、专业工作者和社会读者学习、参考。


◇ 作者简介

1.吴于廑教授简介

吴于廑(1913—1993),安徽休宁人,1935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在世界史研究有多方面建树,按学术类别有通史编纂、世界史资料汇编、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15、16世纪东西方历史综合比较、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着编译、中西文化比较等等。

简介

吴于廑(1913-1993)原名吴保安,安徽休宁人,1913年出生于江苏宝应,早年家境贫寒,没有受过完整的中学教育,后来因获奖学金才得以升入东吴大学,1935年大学毕业。抗战爆发后,吴于廑辗转流离至昆明,经朋友介绍,见到了时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兼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的陈序经教授。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他免试入学,作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1940年8月,停顿了数年之久的清华庚款公费留美考试又重新举行,共招取16名(外加林森奖学金1名),每个学科1名,其中绝大多数为理工科,而文科只有2名,吴于廑以“特优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入哈佛大学文理科研究院深造,1944和1946年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此时,吴于廑先生已初步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融贯中西的学者,他的同窗好友、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联升,曾以一首归国诗相赠:“思能通贯学能副,舌有风雷笔有神,同辈贤豪虽不少,如君才调恐无伦。”

1947年,吴于廑先生应武大周鲠生校长的邀请,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来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

50年代,吴于廑致力于世界上古中古史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成果。

60年代,又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我国的世界史学科。

70年代起,吴老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了《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等一系列论文,以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概观性条目“世界历史”,与齐世荣先生合著《世界史》等。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作者生前特别喜欢的一本小书。

1993年4月9日吴于廑在湖北武汉逝世,终年80岁。

培养人才

吴于廑先生讲究师德,也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 更善于从老师的谈话中吸取治学的营养。吴师生前多次与弟子谈及自己被南开大学经济所免试录取为研究生的经历。先生所撰《自传》中对此有更详实的记载:“1938年冬,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初期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我到达了昆明。当时昆明已经设立了包括北大、清华、南开在内的西南联合大学。陈序经先生任西南联大法商学院院长兼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主任。……陈先生同我谈话约一小时,问了我好些问题,其中有的涉及东西方对知识的看法。谈话将要结束了,他说:‘南开经济研究所正在恢复,计划招收几名研究生,你来吧,不用考试了。’……在他同我仅仅作了一次谈话就决定收我作研究生,这对我确实是喜出望外。”其实,这种不拘一格的录取方法,正反映了这位具有很高办学才能的学者之慧眼所在。

吴于廑先生对自己弟子的培养既宽容又严格。通过西方史学的讲授,他使学生看到长期受西方影响的世界史学科确实需要开拓和发展,尤其是摆脱西欧中心论和堆砌国别史的不良影响,有许多研究课题等待人们去探索,使后学之人看到自己拥有的学术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他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肯定西方近现代史专业已取得的的积极成果,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史学在专门研究上的多方面积累,已经为世界历史的比较、综合研究准备了可以认真着手的条件。他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西方史学名着,密切关注西方史学的新成果,在厘清学术前史的情况下搜集资料、策划选题,明确论文写作可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防止枝蔓旁生,大而无当,使学生感受到哪怕在一个具体问题的论述中要取得成绩,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充分肯定兰克开办讨论班(“习明那尔”)的培养方法,在研究生论文的具体选题方面发扬学术民主,尊重作者本人意愿,不以导师的研究兴趣作取舍。凭借宽容的学术氛围和导师渊博治史的播化,其论文水准不仅获得外来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且拓宽了所在研究集体的学术层面。

弟子们的学术视野为之大开,学术思路也变得活跃起来。西方史学过去经历了哪些流变,形成了哪些史学传统,有哪些史学遗产值得借鉴?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学子的脑海里和彼此的讨论中。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西方学者的史着,对历史的观察就比以往深入和全面得多。事实表明,兼治史学史不仅促进了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而且作为一种基础学习,也为他们以后的治学研究提供了后劲。由于接触了风格各异、流彩纷呈的历史题材、史学思想、编纂方法、写作技巧,也有利于学子博采众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治学特点。

吴师博士生弟子在论文基础上所出专着有:李平哗《宗教改革与西方近代社会思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的博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姚凯《日本封建社会自治城市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勇《商品经济与荷兰近代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职业成就

吴于廑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合作主持了两批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开创15、16世纪世界历史研究(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共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主要论着集结于《吴于廑学术论着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中国史学界,其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中国兴起”。

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卷前专文《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欧亚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是对整体世界史观的系统阐述以及运用新史观对人类历史的宏观勾勒。

诚如齐世荣先生所言,1978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史体系的深入探讨,以吴于廑先生的成就“最为突出”。

2.齐世荣教授简介

齐世荣 ,1926年生,教授,江苏连云港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

个人简介

齐世荣,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北京师范学院讲师、教授、历史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二届会长。专于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

贡献

对世界现代史做过全面研究,对苏联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现代国际关系史有专门论述,对绥靖政策有独到见解,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造诣颇深。撰有论文《三十年代英国的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主要著作有《齐世荣文集》,主编《二十世纪的历史剧变》、《世界历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绥靖政策研究》、《精粹世界史(20卷)》等,译著有《西方的没落》、《苏联历史论文选》等。与吴于廑共同主编的6卷本《世界通史》是全国通用教材,有广泛的影响。

2003年1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解《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担任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四卷本《世界史》总编,并与徐蓝完成《现代卷》,与彭树智合编《当代卷》,2006年该书出版。

 

小编留言:网站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有时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任何人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 指定院校
 
◇ 配套教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