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茶的历史(起源、茶名茶字茶的发音、发展、对外传播)
茶起源于何地?
茶字是如何演变的?汉字中指代茶的汉字有哪些?对茶的称呼发音在各地有何不同?
茶业、茶文化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传播的路线是如何的?
茶叶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各国的饮茶习俗有哪些不同?
一、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1. 茶树是从山茶科山茶属里分化而来的。 茶是被子植物,而地球上高等被子植物的起源,是在白垩纪和第三纪时期。茶的起源最早或许也可追溯到这一时期,但它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从何种植物演化而成,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现在只能根据植物进化的“进化论”和“一元论”观点,从形态结构上来推论它是从山茶科山茶属里分化而来的。云南是山茶的故乡,因此茶很有可能是在云南一带分化而成的。
2.茶树原产于我国云、贵、川一带的密林之中。 这一地带气候温暖潮湿,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所。但当地球进入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时,由于全球气候骤冷,出现了冰川时期,大部分亚热带植物被冻死。而我国的西南一带受冰川时期的影响较小,所以部分茶树得以存活下来是可以理解的。如今在我国的云、贵、川一带已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有800~1700年不等,其中有纯粹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人有从纯粹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的野生大茶树,如云南南糯山大茶树、巴达大茶树等,这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进行佐证。
3.中国从发现和利用茶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 人工栽培茶树,也有约3000年历史。我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从而发现茶、并开创利 用茶之先河的传说。据说神农即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由此推测,我国开始发现并利用茶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神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医药等方面集体智慧的化身,而且神农时代应该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那么我国开始发现并利用茶的历史应当在5000年以上,甚至有10000年左右。至于人工栽培茶树,我国是最早有史料直接记载的。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提到,早在周武王时期,我国南方的巴蜀地区,就已是“园有香茗”了,可见我国人工栽培茶树已有约3000年历史。而世界其它各国栽培茶树,均远远落后于我国,而且其栽培历史,均或直接或简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
因此,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 sinensis”,意即原产于中国的茶树。异议乍起: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军人勃鲁氏(R.Bruce)少校,在东北印度和缅甸交界处的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山区,发现了一株高43英尺(约13米)、径围3英尺(不到1米)的大茶树,便以大茶树的有无为唯一依据,盲断印度是茶的原产地。此后,又有人以中国未曾有发现野生大茶树的报告为由,否定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并加以大肆宣扬。
异议之一:原产于印度。1824年英国人勃鲁氏(R. Bruce)提出。
异议之二: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二元论)。1919年荷兰人科恩司徒(Cohen Stuart)提出。认为大叶种原产于中国西藏之东、越南、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等地;而小叶种原产于中国东部及东南部。
异议之三:原产于东南亚有野生茶的各产茶国(多元论)。1935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Willian Wkers)提出。认为气候、土壤、雨量都极适合于茶树生长繁育的泰国北部、缅甸东部、越南、中国云南、印度阿萨姆等地都是原产地,形成一个原产地中心。
异议之四:原产于印度、缅甸和中国交界的无名高地(无名高地论)。1974年英国人艾登(T. Eden)提出。认为茶起源于伊洛瓦底江上游某一呈扇面形分布的中心地带,即缅甸的江心坡或更北的中国云南、西藏境内。
论证1.判断原产地问题,不能以有无野生大茶树作为唯一依据。何况中国有众多野生大茶树。《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东溪试茶录》:“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茶厚而圆”; 《太平寰宇记》:“泸州(今四川南部)有茶树,夷人常携瓢攀登采茶”;清《尔雅注疏》:“今茶树高数丈,小乃数尺”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10个省区的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从世界上现已报告的有关野生大茶树的地域分布来看,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多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论证2.茶树在冰川时期以前,已从山茶属中分化出来。当时喜马拉雅山还沉于海底,所以印度北部不 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云南西部受冰川影响较小,在原始森林中已发现不少野生大茶树。而云南又是山茶的故乡,因此茶树原产于云南的可能性最大。
论证3.中国位于劳亚古北大陆,印度位于冈瓦纳古南大 陆。约在2亿多万年以前,因地球板块漂移关系,造成地质分裂,形成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两大陆之间为地中海。劳亚古北大陆为热带植物区系,冈瓦纳古南大陆为寒带植物区系,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均在劳亚古北大陆。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说:“世界上植物的起源应在北纬20°到40°之间”。所以,印度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印度均是茶的原产地等说法显然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论证4.各类茶树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5对(2N=30),体内生化成分尽管含量上有差异,但种类上几乎是一致的。如果大叶种和小叶种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起源中心,那么是很难达到如此惊人的相似之处的。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和形态学角度,对自中国东南部的台湾、海南茶区起,直至缅甸、泰国、印度的主要茶区的茶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结果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大茶树的分布及变异、古地质变化、 茶字及其发音、茶的对外传播五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大娄山脉为中心的地域。为什么茶树的形态、习性等会有很大的差异?原始的茶树是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在漫长的 传播过程中,被风土驯化产生了变异。
茶树从原产地出发,向西南传到印度、缅甸、泰国等南亚和印度支那诸国,那里气候温暖潮湿,所以仍保持着大叶种的特征和特性,在分类上大叶种可分为云南变种、阿萨姆变种、伊洛瓦底变种、掸部变种等;向东沿长江传至我国华中、华东地区,由于气 候逐渐寒冷,茶树演变成小乔木或灌木型的中、小叶种,分类上称为中国变种。
二、茶名茶字
茶名:
茶、荼、苦荼、槚、木荼、苦木荼、椵、葭、葭萌、荈、蔎、诧、詑、茗、选游、游冬、皋芦、瓜芦、过罗、物罗、艼、苦艼、艹登、苦艹登、茗菜、苦茶、蜡(或腊)、巴饨等。
皋芦(瓜芦、过罗、物罗、果罗、苦艼、苦艹登 )是茶吗?
皋芦树高叶大,与茶叶相似,而滋味较为苦涩。多数资料认为,皋芦是茶树的一个大叶变种。据王威廉研究考证,皋芦之音源于槚的古音gu,即先由苦荼之音演变成槚之音,再由槚之音演变成皋芦之音。沈怀远《南越志》:“龙川县有皋芦,名瓜芦,叶似茗,土人谓之过罗,或曰物罗,皆夷语也”。唐虞世南《北堂书抄》引裴渊的《南海记》说:“酉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臆乘》:“茗,苦涩之为果罗”。 清吴正芳《岭南杂记》:“皋芦,非茶也”。《辞源》:“皋芦,木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皋芦是茶!” ——王威廉:古时所称皋芦,即当今的苦茶类,是茶树的一个变种。——桥本实(日本)、童启庆:皋芦种与宋代的柑叶茶、现在的佛手种,同属茶树的一个变种。 “皋芦非茶!”——曾庆明的考查结果认为,皋芦又名苦艼茶,而苦艼茶之一的青城苦艼茶不属茶类,属于木樨科女贞的叶子。——苦丁茶, 学名: llex latifolia Thunb. 中文名:大叶冬青,冬青科植物,性大寒,味苦、甘。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
茶字:1.荼: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中的荼字指代有多种,有的指茶,有的非茶.秦之前,茶无统一名字,汉时始借用荼字。其 原因出自四川方言。古时四川称茶有两种叫法,蜀地方言为“苦荼”,巴南方言为“葭”。用荼字来指茶,即引之于蜀地方言。这是因为在汉代,四川已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因而蜀音具有明显的主导性。 用荼字指茶,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常有所见。 三国时就有把荼念成cha的记载。《汉书·地 理志》中荼陵的荼字,据颜师古注:“虽已转为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
2.茶:从荼字演化为茶字,是在中唐时期。人称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妄去一笔而成 茶字,从而确定了茶字的形、音、义,其实不确切。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注中说:“从草当作茶, 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荼,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即茶字最早出现于《开元文字音义》。该书为唐玄宗撰,成书于735年,现已失传。当代茶圣吴觉农(1897~1989)再次肯定,茶 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到九世纪,茶字才被普通使用。此有顾炎武的《唐韵正》:“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茶字,最早可见于汉代。《汉印分韵合编》中收录了汉代的官印私章。其中的荼字中,有少数已有简化为茶字的明显迹象。但虽为茶字,实质为荼。
3.槚(音jia、ja、guo、gu):槚字代表茶,最早出现于郭璞的《尔雅·注》中,以后在陆羽《茶经》一之源、五之煮中均有记载,此外就很少见到。槚在上古时代念成gu,即从贾(gu)音。由苦荼两字合音而成。其本义指高大树木,即乔木型茶树。所以《尔雅·注》释木中指出:“槚,苦荼”。
4.诧(音cha、zha、duo、du)诧是一个古茶字,它比荼字可能还要原始,是茶的古正字。《尚书·顾命》篇中有“王三宿、三祭、三诧”之说,是记述周成王遗嘱“三祭、三诧”的,表明周成王强调在祭祀中提倡以茶代酒。 诧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荈,是指采下的茶叶,而非指茶树。这与《凡将篇》中对荈荼的指谓是一致的。此外,与诧相近的陀字,亦指茶。
5.荈(音chuan、tuan)荈,古老的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的老茶叶及其制品。“初生曰茶,既长曰荈”。荈字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凡将篇》中“荈荼”一 词,当时指作药用的茶叶。从汉代到南北朝时用得较多,一般都与荼、茗等字并用。隋唐以后,荈字少用,并逐渐被茗字所替代。三国《吴志·韦曜传》:“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当酒”。晋左思《娇女诗》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沥”的描写。 晋《孙楚歌》中还记载“姜、桂、荼荈出巴蜀”等等。
6.茗(音ming、maing) 茗字与荼、槚、荈等字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它出现得 比荼、槚、荈迟,而比茶早。秦汉时蜀人有称茶为葭萌的,其中的萌字可能就是茗字的由来。汉代以后用得较多。尤其自唐以后,在诗词、书画中最为多见。现在茗已成为茶的别名,且更有文雅之感,常为文人所用。茗的原意,古代释义不尽相同。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指茶芽。《说文解字》:“茗,茶芽也”。 其二指老茶。《茶经》:“晚采为茗”。 其三指介于茶芽与荈之间的茶叶。如《魏王花木志》:“其老叶谓之荈,细叶谓之茗”。
7.蔎(音se、she、si)《茶经》一之源中指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 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杨执戟也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说:“按蔎、诧即茶也,荼有茶音,盖始于此”。可见蔎指的是茶.但古书上用蔎代表茶颇为少见。蔎本意指香草,用蔎指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茶有芳香,故用蔎形容之;另一种可能性是我国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称茶为she或se,译成汉文时用蔎字代之。
茶的发音:茶在文字上得到了统一,但我国各地、各民族对茶的称 呼,在发音上仍有很大区别。长江流域:cha、cha ye、chai、zhou、zha等; 广东、华北:cha;福州:ta,莆田:tu,福建、广东、台湾乌龙茶区: te、ti、tay;云南的土音叫ming,云南傣族、湘西苗族、彝族:la 贵州侗族:si或syi,贵州南部苗族:chu ta,苗族 还有发jia、ji、jihu音的,布衣族:chuan;藏族:jia;川黔一带少数民族(瑶、畲、彝族):se或she,等。海外对茶的称呼:直接或简接地受到我国的影响,在发音上基本可分为 两大类:茶叶从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各国,其发音近似于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ti音。如英国、美国为tea,法国为the,荷兰为thee,德国为tee,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捷克为te,拉脱维亚为teja,南印度为tey,斯里兰卡为they,马来语为teh,世界语为teo,拉丁文为thea。 茶叶从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其发音近似于我国广东、华北的cha音。如日本为cha,蒙古为chai,俄罗斯为chai,北印度为cha,阿拉伯为chay,土耳其为chah,伊朗为chay,波兰为chai,葡萄牙为cha,希腊为tsai,保加利亚为chi,阿尔巴尼亚为chi,波斯语为cha,越南为tsa,朝鲜为sa。
三、 茶业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巴蜀为茶业中心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指公元前200年以前,我国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时期,是我国发现和利用茶的初始阶段。已从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传说,发展到开始人工栽培茶树。生产和利用局限于巴蜀地区,但已有茶作贡品的记载。 疑问1:神农是如何发现茶的?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时代在公元前2737年以前,属中国历史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多数内容是后人根据传说补记的。 神农是谁,不明确。(炎帝、某人、集体智慧) 茶在这一时期被当作药用而发现,也只能当作是传说而已。(中医专家:医食同源,先食后医。游修龄:男神?) 疑问2:《诗经》中的荼指茶吗?《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邓乃明:《诗经》成书的时代,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北方,《诗》中所载传说、故事、神话等大多源于北方,《诗》是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描述,而茶是南方木本植物,茶树发源地在当时尚未开化,因此《诗》中的荼字不可能指茶。庄晚芳、陈椽等人:《诗》中荼字一词多义,有的指茶。北方不产茶,但茶也可能作为贡品或商品传入北方。如《晏子春秋》中已有齐相晏婴食茶的记载(有疑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也记述周武王时茶已作贡品了。 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纳贡之”,且追述当地“园有芳蒻、香茗”,表明在西周初期,巴蜀一带已开始种茶纳贡。 《华阳国志》分卷记载了当时产茶的州、郡、县。《巴志》说涪陵郡(彭北)“惟出荼、丹漆”;《蜀志》说仿县(彭县、绵竹)“山出好荼”;说南安(乐山)、武阳(彭山)“皆出名荼”;《南中志》说平夷县“山出荼蜜”等。 《华阳国志·蜀志》:“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第二阶段:茶业东移的阶段这一阶段在公元前227年到公元589年,即历史上从秦汉——南北朝的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我国茶业也有了增进。栽培区域逐渐扩大,茶业开始东移,茶叶已成为商品向全国各地传播,并作为食料、药料、饮料及贡品、祭品等被广泛利用,饮茶之风在南方已成时尚。这大大促进了茶业的发展。秦统一全国后,巴蜀一带,尤其是成都,很快成了殷富之地。这一良好的社会经济背景,使得成都成为中国早期茶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并且影响了以后中国茶叶传播的路线和速度。从秦汉到两晋,巴蜀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地区。中国其它地区的茶业,是在秦人取蜀之后才逐渐开始的,正如清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汉代,茶叶贸易已初具规模,成都一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茶叶消费中心和集散中心,晋 张载《登成都楼》描写当时的成都是“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可见其已有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成都以西的崇庆、大邑、邛崃、天全、名山、雅安、荥径等地已成为茶叶的重要产区。 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是能反映古代茶业的最早记载,其中有“武阳买茶,烹荼尽具”,反映了当时饮茶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富实人家饮茶还用专门的茶具。西汉时,茶业已由巴蜀传到湖北、湖南。荼陵(今茶陵)县是西汉时设置的县分,《路史》、《衡州图经》载:“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荼陵图经》也称,荼陵系因陵谷产茶而得名。表明至迟在西汉,茶已传播到了今湖南、湖北一带。西汉时的甘露祖师吴理真,在蒙山顶上的上清峰种了七株茶树,因品质特别好而被人尊称为“仙茶”。从东汉到三国,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了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并出现了有关制茶和茶的药理功能的记载。 东汉名医华佗在其《食论》中首次记载了茶的药理功能:“苦荼久食益意思”,表明三国时对茶的药理功能的认识,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三国时魏人张揖在《广雅》中提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制茶的记载,也表明三国及以前,我国所制茶叶为团饼茶。三国时,东吴是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当时东吴许多地方的都城附近开始种茶,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吴主孙皓是以茶代酒的首创者(《三国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密赐荈以当酒。” ),表明三国时茶与酒一样,都已成为宫廷饮料。同时也证明当时华中地区已开始流行饮茶。 两晋时间不长,但随着国家的短暂统一,和政治、经济中心北移至洛阳,饮茶习俗传播到北方豪族,南方种茶的范围和规模也有了较大发展,长江中下游茶区逐渐发展起来。荆巴茶业已可相提并论。 杜育《荈赋》中描写:“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反映了晋时南方茶叶生产的繁荣景象。 《荆州土地记》中也记载:“浮陵茶最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可见,晋时长江中下游茶区的生产规模和茶叶品质,均不亚于巴蜀。东晋时,有识之士以茶倡俭,士大夫之间以茶为礼,也推到了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到南北朝时,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到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主产区为:巴东、夷陵(今湖北宜昌)、安州(今湖北安陆)、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武陵(今湖南常德)、荼陵(今湖南茶陵)、庐江(今安徽霍山)、晋陵(今江苏常州)、吴兴(今浙江长兴)、永嘉。产茶区域,已东及浙江的温州、宁波,北至江苏宜兴。一些名山名寺也陆续开始种茶,如江西庐山,浙江天台山、径山,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黄山等地,都有名茶出产。
第三阶段:古代茶业兴盛阶段 这一阶段在公元581年到公元1386年,即历史上的隋唐宋元时期。 这一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古代茶业的兴盛阶段。茶从南方传到中原,再从中原传到边疆少数民族。消费层次扩展至庶民百姓。茶逐渐发展成为举国之饮。栽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贸易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福建一带。植茶、制茶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茶类生产开始由团饼茶向散茶转变。茶书茶著相继问世,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隋朝历史不长,仅经历了两朝皇帝,但是却是茶从药用、局部消费、宫廷消费普及为社交饮料的转折点。有史料记载:“文帝病脑,遇俗人,告以煮茗草服之,果效,人竟仿之”。因治好了皇帝的病而使茶名声大震,臣民们纷纷效仿,饮茶在北方也因此逐渐普及开来。 隋炀帝命修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以后茶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茶业日益繁荣。中唐时期,是古代茶业的大发展时期。《膳夫经手录》(856年)记录了唐朝茶业的发展过程:“茶,古不闻食之,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从,建中已后盛也”。唐开元(713~741)年间,北方大兴禅教。坐禅要求夜间不食不睡,唯许饮茶。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遂以茶代酒,因而北方饮茶逐渐风行起来。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之中原,流于塞外”。 唐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带去了饮茶之风,茶传播到西藏,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布道弘法促成了西藏喇嘛寺空前规模的茶的盛会。西北少数民族在形成饮茶习俗后,还出现了与中原进行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唐朝时茶叶主产地遍及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八大茶区的43个州郡,已基本构成现代茶叶产区的框架。产销重心已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江苏。各地植茶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生产已趋专业经营。在浙江湖州还设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组织浙江长兴、江苏宜兴两地生产贡茶。生产的顾渚紫笋、阳羡茶颇为有名。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归,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卢仝诗赞阳羡茶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长兴、宜兴两地所产贡茶,不仅茶叶质量很好,生产规模也较大。单长兴一地采制贡茶,就要“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刘禹锡诗“何处人间是仙境,青山携妓采茶时”,正是对这种采茶盛况的描写。一些原不产茶的地方,也一跃成为重要的集散地。如江西浮梁(今景德镇),原不产茶,但到元和年间(806~820),已是赣北、皖南茶叶的主要集散地。唐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离别,前夜浮梁买茶去。”的描写,说明当时浮梁茶叶市场已颇有名气。唐朝南方所产茶叶,大多沿大运河销往北方,扬州是主要中转站。《封氏闻见记》中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唐朝时不仅茶叶贸易十分兴旺,而且各地所产茶叶往往有较固定的销售市场。如:新安茶(今蜀茶),主销西南、华南、华中地区; 浮梁茶,主销关西、山东一带;歙州、婺州茶,主销河南、河北一带。唐代,我国茶始有字,茶始有书。茶圣陆羽,一生专心研究茶事,因善于煮茶、品茶而名闻各地。于公元780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问世,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传统茶学,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茶业的发展。《新唐书·隐逸传》说:“羽嗜茶,著茶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宋人梅尧臣称“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宋代茶业发展很快,栽培面积比唐朝时增加了2~3倍,同时出现了专业户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园园户多者岁出三五万斤,少者二万斤”。制茶技术更加精细,出现了专作贡茶的龙团凤饼(通称龙凤茶),和适于民间饮用的散茶、花茶。经营重心南移至闽南、岭南一带,如贡焙基地从唐朝时的顾渚移到了建安、建瓯。消费层次扩展至街头巷尾、庶民百姓,大街小巷流动茶摊随处可见,可谓是“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贫贱靡不用也”。大众斗茶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宋初宋辽互市中,茶马交易是边贸的主要内容,饮茶遂在辽国普及,进一步增加了茶叶需求量,刺激了茶叶生产。因此,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时设顾渚贡焙,主要是因为当时气候温暖,宋时,气候转冷,顾渚茶萌芽推迟,清明前无法上贡,而建安茶萌芽早,品质也好。所以,宋朝 “罢顾渚紫笋,改贡建安腊面茶”。宋朝在建安建立北苑贡焙(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凤凰山)后,建安一带茶叶采制,精益求精。贡品名目繁多,标新立异。建茶名声越来越大,带动了周围的茶叶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至于东南一带,成了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生产技术中心。宋朝尚白茶,又创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由于社会各阶层对茶叶需求的分化,宋代茶类发生变革,呈现出以片茶(即团、饼茶)为主,散茶(包括蒸青和末茶)崛起的格局。片茶:制作精湛,但工艺繁琐,价格昂贵,煮饮费事,不适宜于普通老百姓饮用。 散茶:对片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简化,出现了蒸青(蒸而不碎)、末茶(碎而不拍)。宋代散茶主要产区:淮南、荆河、归州(今湖北秭归)和江南一带。即使是唐朝的贡焙宜兴、长兴,也改制散茶了。元代茶业,基本沿袭宋制,唯不重茶马交易,且团、饼茶进一步没落,散茶成为主产茶类。同时,对幼嫩芽叶制茶已有一定的认识。出现了芽茶,“采之宜早,率以清明谷雨前者为佳”。《王祯农书》记载,当时的茶类有“茗茶”、“末茶”、“腊茶”三种。其中,茗茶即芽茶或叶茶,与现代的茶叶相似;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而成,与现代日本的末茶大致相同;腊茶即团、饼茶,当时已是“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了。
第四阶段:古代茶业走向衰落的阶段这一阶段在公元1386年到公元1912年,为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从总体上来说是我国古代茶业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但仍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台湾茶区得到开发,栽培面积、生产量曾一度达到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古代茶叶生产技术和传统茶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叶茶、芽茶一跃成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大量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得到了发展。但由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全国经济、文化的萎靡不振,我国的茶业,在痛苦和挣扎中逐渐走向衰落。明代,传统茶学发展到了最高峰。传统茶学始于陆羽《茶经》,经唐宋两朝的发展,到明朝中后期达到了高峰。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中国古代茶书共有98种,其中唐代的有7种,宋代的有25种,明代的有55种,清代的有11种。明末清初,是我国古代茶书的发行高峰,占古代茶书总数的一半以上。从茶书中的记载来看,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茶园择地、肥培管理、茶园间作、茶类制作等方面均已有了较系统、深入的见解。 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命罢贡龙团凤饼,改制芽茶以进,推动了散茶(尤其是炒青)的发展。在芽茶的基础上,全国各地名茶也迅速发展起来。宋元时名茶为数甚少,仅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明以后,名茶种类迅速增加,《物事绀珠》中录有全国各地名茶97种,其中仅浙江就有20种。 在绿茶发展的同时,明代花茶、黑茶、红茶、青茶全面发展。花茶生产始于宋而兴于明。宋时已用龙脑、茉莉等窨制,到明代,用于窨制花茶的香花多了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莲花、梅花等十多种。四川在明初就开始生产黑茶,清朝时传到了湖南。 红茶一名最早可见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红茶最早生产于福建,入清后迅速传播至江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乌龙茶(青茶)也是在明清时代始创于福建的。 清代茶业,分为前清和晚清两个时期。前清:茶叶市场遍布全国,茶叶外贸发展很快,其中较有名的有“茶叶外贸十三行”。茶叶分别从海路和陆路销往欧美、中东、俄罗斯等地。已出现了湖北羊楼洞茶厂、福建建阳、崇安茶厂等全国有名的茶叶加工企业。
晚清:具有明显的封建买办色彩。洋行取代了原有的茶叶外贸行商,上海茶叶交易中心取代了广州交易中心,外商直入茶区腹地开厂置业,控制整个茶叶行业。栽培面积高达46万公顷,1886年产量高达23万吨,出口量高达到13.6万吨。但随后生产迅速倒退。
19世纪末,南亚茶业兴起,打破中国独霸国际贸易的地位。中国茶业雪上加霜,茶业逐渐衰落至低谷。至1949年:产量4.1万吨,出口量0.9万吨。
亲,加入我们您还可以获得更多资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