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主流中国史学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视野中,普通民众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与生命意义一直被或多或少地被忽略,以至于学界迄今未能充分呈现出以普通民众为主体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场景与历程。李长莉、闵杰、罗检秋、左玉河、马勇合著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一书问世,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该书作为第一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程的通史,较为系统地描述了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过程与全景画面。在叙述中,以近代110年间中国社会整体变革下社会生活所发生的变迁为重点,以中国社会近代转型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为主线,着重呈现社会生活受西潮、新潮与战争影响而出现的新变动、新景象,特别是那些代表中国社会接受和融入世界近代文明的新现象。为突出社会生活变迁的动态性与历史节点,该书叙述分为5个时段,1840年至1894年,1895年到1911年,1912年到1923年,1924年到1936年,1937年到1949年。
该书在理论上阐释了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人文关怀与学术价值。作者认为,社会生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和主要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种以民众为历史主体的研究立场与评判尺度,在客观上有力回应了近年来人们对社会史研究缺乏深度与整体性的批评。该书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整体性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界过去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简化为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为代表的历史所造成的叙事缺陷,更完整地呈现这一转型的层次与面相,也有助于推动历史学著作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
该书的历史叙事采用了社会文化史的视角,眼光向下,以民间社会为重心,以社会大众生活及其文化为主体,兼顾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既注重分析民众在人伦日用、社会风俗、精神信仰等方面所持文化观念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也注重透视民众接受或抵触西方生活新事物背后的文化观念问题,从而使这部生活史呈现为“活的历史”,“人的历史”及“民众的历史”。该书还注重记述近代中国人在积极接受并引入西方近代文明生活的同时,又依国情及社会变动而呈现中西杂糅、新旧并存的自身生活方式特色。通过上海租界的新年习俗、铁路修筑与“风水”观念等问题的辨析,该书不但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西潮和新潮影响下的获益与改善,而且还揭示出其变迁过程蕴含的文明冲突、利益矛盾以及民众承受的代价与苦难。
这一著作洋洋80万言,图文并茂,宛如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近代百年间社会生活演变的初步指南。但其对近代中国西南、西北区域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鲜有关注,此“留白”处尚有待后续研究补充。另外,该书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国家政策、社会制度、精英思想、社会思潮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等缺乏充分、深入的分析。这一局限,无疑也是一项课题,留给有志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学者继续探索。
亲,加入我们您还可以获得更多资讯哦!